

是我還是別人需要去咨詢?---明智悅心心理
好吧。我現在的生活確實需要心理咨詢了。誰是有問題,有病,該去咨詢的人呢?
“我老公就是刀槍不入,怎么跟他說都不聽,出事了就沒影兒了,沒事了就回來了。您說,怎么才能治好他這不負責任的毛病呢?”
“我太太是獨生女,什么都不會,還主意多,老不滿意,動不動就發脾氣。她的情緒,行為都有問題,從小就沒長好??墒撬怀姓J自己有毛病,她認為都是我的錯,我和我們家人不好。怎么才能說服她來看您,接受咨詢呢?”
“我家孩子從12歲開始越來越迷戀游戲,13歲就開始不上學了,今年15歲已經1年多不下樓了,您能去我家給他做心理咨詢嗎?”
“自從生了弟弟后,她就變得愛哭,脾氣急,對弟弟不友好,偷偷推弟弟,掐弟弟,說她肯定不聽,給她買了東西,滿足她的心愿,也不管用或治好那么一會,又接著鬧。在學校老師說表現挺好,回家來就這樣。怎么辦???您能治嗎?”
以上這些陳述是我經常聽到的,這些陳述的核心意思就是一句話,我的生活現在不如意,因為某人心理有問題,是他,而不是我需要心理咨詢。
我們心理治療業也有句話:誰走進心理咨詢室,誰就是來訪者。首先是你感到不舒服,不如意,是你希望你的生活有變化,因此,你有責任去認定一個目標,并努力去帶動別人和環境的改變,去實現目標,做這些事情的或帶有做好的改變的只有你。其次,期待別人或環境變好,暗含的意思是,我是好人,是受害者,別人是壞人,這本身就是與他人對立,對他們攻擊的態度。北京有俗語云:“壞人都是好人給慣的”。自己這種被動、被害的態度與行為,正是造成自己走進咨詢室的原因之一,所以該咨詢的是“我”!
第三,很多人都會強調自己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努力但是都沒有效果,因此,自己不需要咨詢了,咨詢了也沒用,持這種想法的人,即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都有自身的局限,你不可能嘗試了全部的辦法,因此是高估了自己。通過咨詢我們能找到盲點,補充或擴充自己,讓自己變的更強大,更智慧,而如果認為自己已經改變不了了,徹底沒招了,這是低估了自己,所以必須是你接受咨詢。
第四,認為我不需要咨詢的人根源上還是對咨詢有誤解和偏見,仍是認為有病的,有問題的,有錯的一方才被咨詢,即使我要求咨詢,我的目的也是如何去改變我的老公,我的孩子,我的媽媽,而不是內省的,自我反思與成長的方向。
第五,最常見到的是“我”還是“孩子”需要咨詢。走進咨詢室的家長大多能承認自己的養育方式是造成孩子問題的部分原因,但大多數人的反應要么是過度樂觀—我知道了,我以后對孩子多關心,多交流就行了;或者過度悲觀—我一片愛心,已經盡力了,我沒法子了,你就治好孩子就行了。事實是孩子越小,互動過程中越被動,越容易被環境和他人帶動。家長的言行態度的變化能及時更有效地帶來孩子的改變。過度樂觀的家長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幾十年來形成的認知和行為不可能說變就變。大多數家長的變化因此成了走極端;原來什么都管,現在裝看不見,什么都不管了;原來太忙不著家,現在一回家就盯著孩子問話,原來要什么給什么,現在一律沒商量……這樣的變非但達不到目的,可能還會引發新的沖突,造成孩子新的問題行為。
第六,最嚴重的,是拿心理咨詢師當工具,我希望老公?;丶?,我希望孩子放棄戀愛,我希望我媽來幫我帶孩子還不嘮叨,但是我無法改變他們,我來咨詢的目的就是希望咨詢師能幫我達成愿望,像這種情況,我是不接委托的,這有別于心理咨詢的工作性質和目的。來訪者有這種態度的實質就是認為其他人應該改變,必須改變,這本身就是對抗性的。沒有接納他人和現實的耐心,沒有反躬自省的意識,不僅是致病之因,而且不可能讓事情往好處發展。
